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虚拟运营商,手机实名不能虚晃一枪

2017-03-08 13:04:45

监管打击手机实名制落实难,明察暗访必不可少,而结合号码黑名单进行溯源追责,或许能够让监管工作变得更加精准有效。

进入2月,连续两则关于手机实名制的新闻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其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规范电佩服务协议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始正式实施,不提供实名就将被断网。

其2,工信部组织对虚拟运营商新入网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工作进行了抽查暗访,被暗访的186个营销网点中,背规网点达22个,触及14家虚拟运营商。

1边是监管部门的明令制止,1边则是部份运营商的“跑冒滴漏”,两则新闻对照着来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业现状不言而喻。

过去的2016年,虽然运营商许诺新入网用户百分百实名制,且落实了上亿用户的实名补登记,可这触及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手机实名,明显还有漏洞。

无利不起早,部份运营商对实名制睁1只眼闭1只眼,明显是利益斟酌。相比不法利益的诱惑,如果只靠自上而下的监管,很难实现对遍及各地的营销网点的管控。这个时候如果换1个思路,对未实名手机号的来源进行监管,在操作上也许会更容易。

比如,不管是公安部门还是1些互联网企业,都对处于活跃期的触及不法行动的手机号码进行了标记,乃至构成了1定范围的号码黑名单。如果对这些号码进行溯源追踪,毫无疑问会清查出漏洞的源头。

另外,据媒体报导,在1些不法交易中,还出现了实名手机卡、身份证、银行卡等全套材料1起售卖的情况。这些“张冠李戴”的实名制手机,隐蔽性更强,危害也更大。这个时候进行溯源打击,不但堵住了手机实名制的漏洞,也保护了公众的信息安全。

最近几年,趋严的实名制管控让大部份手机进入了“白名单”,但“跑冒滴漏”却始终存在。打击不会停,但打击的精度和效力,应当成为监管部门优先斟酌的问题。而结合已有的号码黑名单,对触及不规范操作的运营商进行溯源追责,或许能够让监管工作变得更加精准有效。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