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撤稿丑闻折射学术评价导向"跑焦"

2017-05-15 07:06:54

  近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宣布撤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的107篇论文,这些涉事稿件多来自国内3甲医院和著名高校附属医院的医生之作,撤稿缘由系同行评议造假而至。问题的关键是,这107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峰值,令世界学术领域高度震惊,令国人为难至极。

  对此,也出现了1些关于“国际期刊把关不严”、“施普林格也有责任”的评论,这固然有几分道理,但终究还是狡辩,这类家丑自没必要包庇。

  事实上,该事件首先与当前学术评价导向的“跑焦”偏向不无关系。这些涉事作者要末急于评审职称,要末急于申报课题,要末急于提振名望,五花八门,不1而足。往深里讲,科研学术领域弥漫着浮躁风气,他们不惜通过各种“钻营”而轻松做到求名求利,而老实做学问、诚实做事情反倒容易“坐冷板凳”。从另外1个视角分析,此事件全部出自“第3方机构”,据已报导出来的大量事实判定,本应依国际通用惯例负责“语言润饰”、“咨询服务”的公道正当程序行动,却被这些“第3方机构”打着幌子、4处运作、钱学交易,把“经”故意念歪了,为那些急于发表学术论文的人代写、代投,乃至捏造同行评审,提供“1条龙服务”,助长了科研工作者不断放松戒备警惕,不断滑向了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的1面。

  固然,更重要还是源自于科研人员内心深处自律意识不够强大,心灵层面学术理想抱负不够深厚。作为学术规范和最基本的科研诚信之底线要求,很多人触碰僭越、逾越红线,明显这是全部科研工作队伍需集体反思的地方。

  当务之急,是如何从制度和机制上遏制论文造假,挽回在国际上的卑劣影响。当前大数据技术及思惟已参与并影响到各领域,利用前景明显看好。那末,包括中国科协、各类学术不端检测机构、学术监管单位、大量科研机构是不是斟酌引入大数据技术,将这些潜伏的五花八门“问题”、“不端”、“交易”事件进行搜集、描写、归类、编码、分析,重勘学术道德边界,集中表露公然事件真相,并动态监控、预警修正这些模糊地带、疏漏点的产生,使科研机构评价研究成果更能深入肌理,让科研进程时刻处于“阳光透明”当中,也同时应成为周密制度建设的努力方向。

  另外,还应推行针对学术不真个信息公示公然制度。通过公示公然信息,可接受社会大众的全方位监督,自当是1种无形的杀毒剂。通过搭建学术诚信大平台,将那些失信投机、学术不端者,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聘请升迁、项目课题申报、成果获奖评定等“软束缚”逐渐挂钩,与全部社会信誉体系“柔性化”互通相连,以对其构成强有力的道德舆论场压力和社会排挤力气场。既让那些沽名钓誉者无处遁形,更让那些弄虚造假者付出数倍本钱而望而生畏。通过学术伦理和公共治理的共同驱动作用,强化科研人员的自我纠错与改正意识,以便升腾起对学术1份畏敬之心,“求真”、“求是”亦自然成为溢满其间的普遍价值风潮。

  (作者工作单位: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