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技网络

深度对话陈大年 再谈创业的三个陷阱:拼命、扩张与资本

2017-01-27 01:48:32

深度对话陈大年 再谈创业的三个陷阱:拼命、扩张与资本

  陈大年,盛大团体开创人、WiFi万能钥匙开创人

  1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正在突起。网易开创人丁磊近期自述文章中称,求快是创业者的思惟误区。猎豹开创人傅盛则在最新分享中表示:最重要的事只有1件。

  陈大年认为这是新思潮的开始,他表示1个“集体倒戈慢模式”的时期行将到来,认为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后,对“求快”思惟的总结和反思。

  只有快才能成功吗?惟有拼命干活才能创业取胜?盛大以后再度创业的陈大年,在WiFi万能钥匙上尝试了1把,3年后,他觉得是时候用实践成果喊住执迷的中国创业者:我们如此拼命创业,是个毛病。

  因而,围绕“复盘经验”和“视察研究”,陈大年在近期接受了科技的独家专访,深入分享了关于创业、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方法论。

  在采访中,这几个问题被深度讨论:1家公司只有拼命才能取胜吗?以慢打快的核心关键点是甚么?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真的结束了吗?在1个具有7亿网民、14亿人口的国家还有哪些机会?如何去掌控这些机会?

  这1次,科技深度对话陈大年,在整整万字干货的分享里,谈到了他这几年最核心的思考和实践经验,我们没有做过量整理,力求完全展现他的思考。

深度对话陈大年 再谈创业的三个陷阱:拼命、扩张与资本

  陈大年刚获“《财富》中文版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

  科技:最近有1种观点认为流量红利时期结束了,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你怎样看?

  陈大年:这次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提流量红利结束的事情,其实这个说法如果我们回头去看1看的话,流量红利结束这个提法3年前就开始提了,但是3年当中,其实照样诞生了这么大的用户量,微信也生生地从4亿冲到了8亿。

  我们从数据角度来分析1下,现在上网用户并没有覆盖中国每个人。我们就算依照单1装备算1个用户,不斟酌有些人拿两台手机的情况,目前数量也就6亿多7亿,中国14亿的人口,明明还有7、8亿的人没动起来。

  电话用户比互联网用户要高很多,这些人其实都应当成为互联网用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只能说“容易取得流量的红利”结束了,后面的流量红利需要花点心思。

  比如我们现在就是1个仍然在享受大量的流量红利的公司,由于我们业务的结果实现了很多现在没有上网的人在上网,致使了很多上网时间短的人变成上网时间长的人。所以他们这些用户起来了以后,这就是给我的红利。

  那为何号称没有流量红利了呢?明明万能钥匙每天还有上百万的新增用户。由于很多产品到达不了那个人群,所以这也是有些第3方的数据跟踪平台跟踪不到我们完全数据的缘由。

  我的大部份新用户都是用口碑相传来的,许多原来没准备上网的人,被我鼓励上网了,所以这个就是属于我们的流量红利时期,这1点我们还是自豪的,就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进程当中,我们不但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流量红利,而我们的流量红利最后会反哺,成为全部行业的流量红利。

  我们的用户还有接近15%的人群没有用过微信,可见我们确切刺激了1大群新网民开始上网。而这些人会陆续变成张小龙的用户,会去玩游戏,会用手机看新闻,终究反哺给了全部行业。

  我们看移动互联网人群划分,最核心的人群是IT的专业人群、专家;然后外面1群,是叫做电脑爱好者;再外面1群,叫做中高收入大众;再外面1群是低收入大众。我们是从大众用户渐渐走向专业用户的,而眼前大部份企业的挑战则是,怎样样从专业人群走入到大众人群,这个挑战实际上是最大的挑战。

  我觉得我们现在目前移动互联网接触到的应当是刚到第2层,就是所谓的网络爱好者的这1层的流量红利结束了。但是在后面的这些到目前为止还暂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爱好者,那群中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他们实际上是会被WiFi万能钥匙变成新的流量红利,这个流量红利仍然存在,而且我觉得他的体量足以支持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继续发展3到5年。

  科技:最近有个说法叫“无处不在的BAT”,许多互联网企业里都有BAT的股分,你怎样看?

  陈大年:我觉得这个事背后只代表了1个行业的成熟。之前创业的人思想不够成熟,所以大家的意气还比较重,因而就会说我要做怎样了不起的公司,BAT不能进来做我的股东,这是前10年的事情。

  但是现在企业家愈来愈理性了,你是我的1个股东,做事情有你的气力,你可以帮到我,我也能够帮到你,虽然你投了我,我们仍然是同等的合作火伴。所以大家在全部沟通和交换的进程当中,就更加自然,他们相互间持股的比例会愈来愈多。

  这个东西的结果,就是构成了今天这个状态,你看最近公然宣布要挑战BAT地位的3家公司,除本日头条,另外两家滴滴和美团都有BAT股分。所以我觉得它只代表着1个行业的成熟,不是甚么太大的问题。

  科技:除BAT和下半场,现在更受关注的应当是资本寒冬,很多基金都不投钱了,没钱烧了,你怎样看1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陈大年:最近看到很多反思,有的说自己融资能力太差,资金才是1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些人说资金不是,科技才是核心竞争力,但是我觉得,其实文化才是核心竞争力,公司的管理机制才是核心竞争力。

  腾讯他有钱吧?有用户量吧?它有技术吧?但是坦率的说,如果没有1个很好的学习文化,没有1个很好的内部竞争的机制,没有给大家提供1个公平开放的试错的体系的话,微信就不会出现在它里面,如果微信没有诞生在腾讯体内,腾讯也会迅速倒下。

  微信诞生在腾讯内部,事实上是1个偶然的必定,就是它的内部的管理机制,促使他们内部比任何公司更早的孵化出下1代正确的产品。所以制度和文化才是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大部份互联网公司与腾讯最大的差距。

  但文化和管理机制这东西很慢,你要耐得住孤单,1点点来,毕竟不可能1出来就成了,你要让很多人1下子改变他的1些观感,1些看法是需要时间的。比如上海的人材环境,由于上海互联网这些年比较沉默,所以很多科技人材都不愿意在上海工作,那我每年都努力地1点点去改变大家的看法。但我也没预期过今天做了明天就见成效,下定决心,踏踏实实做他个5年10年,就可以改变技术人员的看法,让他们来上海工作。马云当时把所有的技术人员往杭州引的时候也花了很长时候。所以这类文化和机制,实际上是很需要耐心的事情,都是需要耐得住孤单的。

  科技:我注意到你们在用EMT(企业管理委员会)管理公司,还有轮值总裁,这在1个成立3年的初创公司里很少见,能分享1下这方面的思考么?

  陈大年:“轮值总裁”和EMT,实际上是任正非想出来的的办法,还有1家公司,科大讯飞也在采取轮值总裁制度。实际上我觉得腾讯也有类似的办法在,我个人感觉腾讯的管理机制也参考了很多华为的经验。

  这是最重要的1种管理模式,关系到人材梯队做得厚不厚的问题。效果是显著的,就像我们公司,今天我可以心里比较踏实。如果我懒了想休息,就可以够很容易的找到人交给他管理1段时间。索性就做个轮值总裁,1人当1段时间。

  我们最有特点的部份是轮值总裁的选举,每次都是他们自己在公司演讲,演讲好以后,员工和EMT投票,然后票选出轮值总裁。

  不过现在还没有给员工1人1票的权限,这是1个阶段问题,由于民主选举有1个很大问题,它和我们做统计是1样的,人数太少的时候就会偏差。我们现在的员工数只有1两百号人,很容易出现偏差,可能不1定能代表最公正的结果,所以在我没有非常清晰地认知到我们员工的每票都非常的公正之前,我不会把最多的票放下去,但是当我们已构成这个基础的时候,就会把最多的票放给员工。

  比如说公司未来发展到像腾讯有几万名员工,我觉得这个时候就能够了,由于几万人已很少有1个人能左右全部大方向了。而现在1百多人,说得刺耳点,哪一个候选人私底下找510个人吃个饭,结果就改变了,所以这是1个体制的问题,我在公司内部也1直在跟他们强调这个东西,我现在为何有些东西不给你,我也跟他们讲得很明白。

  有时候产生了1些事情,你明明可以很坦诚地出来沟通,觉得公司有某个策略是不对的,只要很坦诚地出来沟通,最后你会发现是你误解了,但是你不出来沟通,就在下面嘀嘀咕咕地私下说小话,然后弄得1群人全误解了,如果有这样的人出现,为何会给你票?由于你拿票的时候根本不负责任。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