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行风景 >> 日本

小麦病毒病防治正当时

2019-03-18 09:09:19

小麦病毒病防治正当时

小麦病毒病防治正当时

小麦病毒病指由不同病毒引起的一类小麦病害,我省普遍发生的小麦病毒病包括小麦丛矮病、小麦绿矮病、小麦黄矮病和小麦矮缩病,田间常见多种病毒病混合感染。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防治上述病毒病的关键时期。现将我省病毒病种类、症状及防治措施做一介绍。 1.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又称“芦渣病”、“小蘖病”,由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引起。一般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轻病田减产10%-20%,重病田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主要症状为植株严重矮缩,分蘖显著增多,形成明显的丛矮状,心叶有黄白色长短不一的断续细线条,逐渐发展为不均匀黄绿相间的条纹。病株一般早期枯死,不能拔节抽穗。小麦丛矮病只能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在河北省一年发生5代。冬麦区灰飞虱秋季从病毒的越夏寄主迁入麦田危害,造成早播麦田秋苗发病高峰。病毒随越冬代若虫在麦田、杂草及其根际土缝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春季随气温的升高,秋季感病植株陆续显病,越冬代灰飞虱若虫继续危害小麦,造成病情高峰。待小麦进入黄熟阶段,第一代成虫迁出麦田,迁飞至玉米、杂草等禾本科植物。夏季灰飞虱世代重叠,在秋作物、田间杂草上或荫蔽的水沟边杂草丛中越夏。自生麦苗、谷子、狗尾草、画眉草等是病毒的主要越夏寄主,小麦等是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 2.小麦绿矮病。小麦绿矮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小麦绿矮病主要症状为植株矮缩、叶色浓绿,分蘖略有增多,心叶有缺刻。小麦绿矮病与小麦丛矮病均为灰飞虱传播,田间多为小麦丛矮+绿矮混合感染。小麦绿矮病的病害循环主要受灰飞虱活动影响,与小麦丛矮病类似。凡对介体昆虫繁殖和保存病毒有利的种植制度、栽培管理措施及气象条件,均有利于小麦绿矮病的发生。 3.小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俗称“黄叶病”、“嵌边黄”,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小麦发病后一般减产5%-10%,严重的可达40%,个别地块可造成绝产。典型症状为新叶从叶尖开始发黄,植株变矮,叶片颜色为金黄色到鲜黄色,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2。感病植株一般不能抽穗,即使抽穗,穗粒数和粒重明显减少和降低。小麦黄矮病由多种蚜虫传播,包括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玉米蚜。冬麦区5月中下旬,各地小麦渐进入黄熟期,麦蚜因植株老化,营养不良,产生大量有翅蚜向越夏寄主(次生麦苗、野燕麦、虎尾草等)迁移,在越夏寄主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秋季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迁回麦地,并以有翅成蚜、无翅成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冬前感病的小麦是第二年早春的发病中心。 4.小麦矮缩病。小麦矮缩病由小麦矮缩病毒引起,主要症状为分蘖增多、严重矮化、黄化且不能抽穗。小麦矮缩病主要由条沙叶蝉传播。条沙叶蝉在我省主要发生代,以卵在麦茬叶鞘内壁或枯枝落叶上越冬。翌年3月初开始孵化,月成、若虫混发,集中在麦田为害,后期向杂草滩或秋作物上迁移。秋季麦苗出土后,成虫又迁回麦田为害并传播病毒病。低温对病害发生有利,气温高于28℃条沙叶蝉活动受抑。 病毒病的防治:药剂防治传毒介体是防治病毒病的重点,应进行药剂拌种和苗期防治。目前正是控制病毒病的关键时期。返青至拔节期喷洒靠近路边、沟边、场边、村边、果园边、池塘边的麦田,重点是麦田四周5米的杂草及向麦田内5米的麦苗和杂草,形成防虫隔离带,以阻止和杀灭麦田的传毒介体。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倍液或吡虫啉倍液。

肝昏迷病人饮食
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症状
治疗长期便秘偏方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