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行风景 >> 三亚

食品 透明了才安全

2017-03-23 13:00:42
食品 透明了才安全

4月17日-1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第五次联手举办了“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重量级专家为破解食品安全难题,带来了不少独到的真知灼见。

孟素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为什么中国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

2013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排名,中国在107个国家中排名是否垫底?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有各国的问题和风险。但相对而言,以中国在全球食品总量之巨,急速发展的食品工业与相对落后的农业间产业链的失衡,环境污染的加剧,部分企业家的急功近利及消费者不信任感的持续蔓延等,都使中国食品安全的管理难度超越其本身道德、法规与技术的界限,成为与民生、政治、媒体高度关联的“社会转型期矛盾的浓缩体”,成为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十分关注的热点。

而有效地应对挑战,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在面对全球食品安全挑战中,所创建的合作方式有效聚集了各方优势,亦被南非、越南等国借鉴,被国际食品科技界认同。

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3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显示,中国在107个国家中排名第42位。然而,一轮又一轮的“炒作”,使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犹存。守护“舌尖安全”不仅是中国政府的责任,更是中国食品界的使命。

中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日趋成熟和到位,使食品安全对中国食品工业的倒逼功能已经显效,企业淘汰与产品创新均在加速,市场在集中。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食品市场上,一种面向未来的健康的正能量在聚集。

任筑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农业部原副部长):

食品安全和食品欺诈的关键区别在哪里?

40年前,美国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美国政府的对策是什么?

一直以来,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都很高。现在急需关注的领域是消费者教育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基于科学事实考虑问题,而非政治交易的公平国际贸易等。食品安全的事件中,我特别把食品欺诈提出来讲,像三聚氰胺或橄榄油里加花生油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有时也会变成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就是典型的例子。不管是食品安全问题或是食品欺诈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量的问题。无论是细菌、农药残留或动物的抗生素等,都有量的问题。一般来说,量如果达不到对人体有害的程度,就不构成食品安全事件。如果民众有了相关的食品科学知识,知道这件事到底会不会对生命造成伤害,也不会盲目的恐慌。

40年前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一样,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食品安全事件和食品造假问题也不断出现。当时,我们一方面政府积极地处理,另一方面对民众进行科普教育,重点对学生孩子教育。

今天的美国也经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百姓只是听听而已,认为和我无关的就过去,政府会解决的。他们充分相信政府的能力。

陈君石(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般的消费者要求最好没有农药残留,也没有任何重金属,没有铅,这可能吗?

食品欺诈,在中国称作掺假。不管是掺假、欺诈或非法添加,都是为了非法获得利益。食品中尽管是掺入少部分某种物质,但也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科学家认为,要有一个“量”的问题。农药残留不是不可以没有,而是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一般的消费者要求最好没有农药残留,也没有任何重金属,没有铅,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这些科学家要做风险评估,评估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消费者要求最好是什么都没有,这只是百姓不了解食品科学的一种想法。这种对食品科学的不了解目前在中国,不仅是消费者和媒体人,而且其他行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也都有类似的误解,他们对食品安全概念有着各种误解。

从食品安全来讲,如何沟通?也就是我们说的风险交流或叫风险沟通,科学家要负有主要责任,当然要有政府主导。

彼得·本(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前主席):

哪些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的数据统计?

就全球食品安全问题而言,最严重的是食源性疾病。人们在食用不安全的食品后腹泻、发烧、呕吐有些甚至会死亡。但大部分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统计更没有数据库资料。而美国有,他们估计每年大约有7500多例的食源性疾病,每年可能有1/3的人口都会有1次患食源性疾病的经历。

如果所有国家都能像美国那样,在各地区省级城市都建立监测的系统,一旦有人生病,能迅速查出吃什么食品导致疾病,就能更高效地解决这个全世界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

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中国食品添加剂的品种是太多还是太少?

美国可口可乐中发现致癌物后,FDA是如何向公众解释的?

我再次强调,添加剂不等于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有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食品有毒。

中国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中国有2397种,美国有5000多种。因为品种太少,就遇到一个问题,如前几天一个监管部门问我,进口的食品当中含有食品添加剂,我们国家没有许可,怎么办?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我说一是拒绝,不准进口;另外就是加快评估中国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加快许可。否则,国内食品和国外的食品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会影响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老百姓不害怕,而这需要下大力气。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专家认识上和客观事实偏离太大,带着这样的认识,去提建议、提内参,后果很严重。怎么客观地报道事实,让消费者了解真相,尤其是进行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例如:在美国可口可乐中发现致癌物的事件中,FDA发言人的解读是:每人每天喝不超过1000罐的可乐,不会致癌。这就是风险评估的结果,是一个科学数据,它告诉消费者不要害怕。

在中国,食品安全对老百姓心理健康的伤害不亚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源头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不亚于食品加工过程的质量问题。

帕特里克·沃尔(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

英国疯牛病事件给欧洲政府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

公开透明是解决食品安全事件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当英国出现疯牛病事件时,开始政府不许科学家出来说话,结果造成全欧洲百姓的恐慌。后来,科学家和政府一起解读很快就平息了。欧洲有过很多这方面的教训,希望中国能够吸取,不犯或少犯这方面的错误。欧盟进口了很多的中国食品,进口食品的安全是依靠中国政府的监管和中国的标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我每次来北京都会学到很多的知识。

食品安全的工作必须把重心放在预防危机上,而非危机发生后的应对措施。消费者总是关心不那么严重的风险,他们的担忧和敏感度实际上和真正的食品风险是有一定距离的。从这一点来说,媒体对于帮助消费者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食品风险,什么是次要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公众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以科学为依据的解读。农场者、食品加工者、食品销售者,他们一定在食品的安全和公众的教育、认知上面都扮演着相关的角色。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食品添加剂,谈“添”色变是谁的责任?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目前经济发展正处在小康水平的发展阶段,百姓懂得的食品科学知识很有限。怎样把科学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些共识,非常有效地传递给每一位消费者,这具有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当今社会对食品安全高度敏感时期。一个很复杂的科学问题,包括高技术的基因工程,如果要把它说得非常复杂,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的人,可能会越听越糊涂。

我们在努力把复杂的事情,一些看似很危险的东西,解释得让百姓了解、放心。比如说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食品添加剂,解决了食品加工领域的某一个难题,被有些人一句很不负责任的话就被否认了。我们需要解释怎么回事,化学结构是什么,这个结构是怎样对人体没有害,效果要比原来的好得多。我们在探索着用百姓能听懂的语言解释,希望媒体和我们一起探索。

饶平凡(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主席):

农产品种植方面的专家成了民族英雄,为什么食品科学家得不到相应的尊重?

现在食品的加工方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过去在厨房里面做一顿饭需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可能是十多分钟,可我还是非常悲观。因为很多人问我,食品有科学吗?食品不就是随便煮饭吗?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发明被称为民族英雄,可是食品技术,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不仅不承认科学的贡献,还经常被误解。食品加工技术对人类有着很大的贡献。在远古时期,当我们偶然发现,一块生肉遇到火变熟了,从古猿发展成了人类。后来,罐头技术的出现,不仅使拿破仑的军队所向披靡,而其副产物就是使欧洲人口剧增。因为,过去人们不懂得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危害,自从有了罐头技术以后,微生物的危害就降下来了。

现在我之所以悲观,是因为食品工业化,费的工夫不亚于手机、计算机、汽车制造等,而最终的表现形态,居然和老奶奶在自家自制的东西是一样的。可人们不知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食品科技人员费尽了精力。

民以食为天,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没有把它摆上重要的位置实在是非常遗憾。

问:

应该从什么渠道获得更科学、更权威的食品信息?

陈君石:目前,媒体爆料的食品安全信息有99%是没有向当事人核实,也没有请教真正的懂行的科学家,更没有请教政府部门。我知道新闻是有时效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全面采访核实。但报道要有底线,要核实信息源。

帕特里克·沃尔:一旦出现危机,政府、科学家应第一时间站出来,他们有这样的任务,当媒体需要信息时,应该为他们提供准确信息。当媒体报道不实信息时,又没有科学家站出来说话,消费者就会很恐慌。我认为政府相关机构、部门应为媒体及时提供可靠信息,否则他只能有什么发什么。

任筑山:在美国,媒体采访食品安全时,专家比较愿意及时回答媒体问题。另外,美国很多相关机构,都有很完善的网站,网站上常常有很多的消息。通过搜索找到答案,提出问题,也会立即得到回答。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就有一个专门负责和媒体联系的人,电话里他马上就能回答相关问题,如果不能回答,几分钟后找相关专家给你讲清楚。

彼得·本: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危机时,所有的专家都很忙,要去处理危机,没有时间见媒体。于是就培训了许多专门负责沟通媒体的人员,他们成了媒体和专业人员之间的桥梁,本身可以对媒体解释技术性的问题,也可以帮助找到回答更技术性问题的专家。

平时没有危机的时候,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媒体进行培训,也通过网络和媒体沟通。一旦有了危机,媒体就知道该去找谁,及时找到可以解读的专家。媒体朋友就可做出正确的反应。

孙宝国:医生中有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肯定不是任何一个领域里面顶尖的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也同样,如果任何一个食品安全问题,他都能出来解答,肉、奶、果蔬、烘烤等都出来解读,大家记住这个专家肯定不是某个领域里的顶尖专家。上哪里找顶尖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有一个专家库,里面有各学科领域的专家。

问:

杂交水稻含有抗虫害的物质,虫子吃了会死。人吃了会构成威胁吗?

罗云波:抗虫作物的产生,如抗虫大豆、大米做成的食品,虫子吃了会死,对人无害的。实际上是大家不了解杀虫的机理。能够抗虫的叫做BT基因,它产生一个蛋白,叫做BT蛋白。这个蛋白只对昆虫有毒杀的作用,因为昆虫的体内有这个毒蛋白的受体,而人类没有这个受体,所以人类吃了同样带有BT蛋白的食品是不会有问题的。

人们有一种朴素的思想,虫子吃了都死了,人吃了会不会有问题?蛋白致毒机理一定要有受体,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很多蛋白可能是有毒的,但是有些蛋白对昆虫有毒,对人类没有毒,而对人类没有毒的东西,可能对其他的一些生物是有毒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

掺假这一系列问题,在欧洲和美国也经常发生,如马肉事件等,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任筑山:一般报道时,直接说这是掺假事件,是犯法的行为,不会说是食品安全的事件。

帕特里克·沃尔:关于马肉事件和牛肉的问题是掺假事件。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利欲熏心的人,也就会有相关的犯罪分子,在欧洲掺假是一种犯罪行为。食品安全监管方和食品安全的官员,会抓住这些犯罪分子,然后把他们交给刑事或警方处理,也有一些小的事件,这个时候就会提醒他们注意,不要掺假了。 以上就是关于“食品 透明了才安全”的内容,希望大家看的开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的分享本网站,让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食品 透明了才安全”内容,谢谢!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