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娱乐八卦 >> 梅艳芳

如何促进“中间群体”增收

2018-10-06 21:45:37
如何促进“中间群体”增收 当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进入到快速提高阶段。在经济增速下滑和社会稳定风险增加的背景下,未来必须继续提升中等收入者比重,这需要从全面改革视角来推动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 智库观点 李实万海远 当前,如何促进“中间群体”增收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有效扩大内需、稳定社会预期和信心的迫切需要。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组织召开了促进“中间群体”增收专题座谈会,研究促进“中间群体”(按收入五等分分组的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中高收入户三个群体)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路和举措。 扩中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增收 (一)研究上对社会中间群体的定义 中等收入者的相关概念最早来自于社会学,阐述时用“中产阶级”或“中等阶层”,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转型前期通常使用这个概念,关注职业、教育和政治身份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中等收入群体”。在当前,这个概念进一步演变成“中等收入者”,它更多地从整体走向个体,侧重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中所起的作用。 截至目前,这一群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比如社会学家倾向于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将其称之为“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间群体”等,而经济学家则倾向于从收入的角度将其称之为“中等收入群体”或“中等收入者”。比较来看,英文的翻译则比较简单,统称为“middle class”。近年来,随着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稳定经济增长压力的上升,通过中等收入者来缩小收入差距并提升消费增长动力的诉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关于中间群体或中等收入者问题,在经过十多年的沉寂之后,最近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二)政策上对社会中间群体的界定 我国政策界过去曾沿用马列主义思想的分类,将社会分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等几个阶层,无论是从社会、经济还是政治层面,都不认可中等收入者的存在,并认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无阶级的社会。但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发展目标,以此建立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让多数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的“橄榄型”社会。此后,中国官方文件都沿用“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群体”或“中间群体”的提法。比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专题讨论了如何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的目标。2018年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专家,再一次专题研究促进“中间群体”或“中等收入者”的增收会议(下文统一使用“中等收入者”的概念)。 (三)不管哪种定义其关键在增收 虽然以各种不同标准来定义的我国中间群体比例,还存在较大争议,关于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和绝对规模也没有统一意见。然而,不管以哪种标准或方法来定义,关于城市白领群体、城镇自营就业的商贩群体、小微创业者、技能人才和科研人员等都应该是中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干部队伍、农村中先富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相当数量的农民工群体也应该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因此,在“扩中”的政策设计中,应该避免从国家层面制定一刀切的数量标准,而应该着眼于瞄准群体的实际增收效果,毕竟让重点群体增收以带动相关群体发展、并提高这些群体的消费增长和社会稳定,才是扩大中间群体政策电子万能试验机钳口种类
的根本目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目标设定 (一)当前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 在实践中,关于中间群体或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存在很多争议,有用绝对标准来测民进党内斗的热闹劲不亚于内斗内行的国民党
算(比如世界银行用每人每天消费10美元至100美元),但大多数还是用相对标准来衡量,比如OECD用中位数的60%至200%,或者干脆用国家统计局收入五等分拉力机产品机械主要配置及整体性能
分组中的三个组,即收入水平介于全体居民收入排序的20%至80%之间。当然,究竟用何种具体的相对标准来计算,也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尤其是关于中等收入者的底线区间存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以居民收入的平均值为底线,有的以居民收入的中位数为标准,还有的用中位数的75%为最低值。为判断我国当前中等收入者比重状况,就必须使用国际可比较的绝对标准来测算。Gustafsson等(2016)使用欧盟15国中位数收入的60%至200%这个绝对标准,来平行度量中国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同时,Kharas(2010)还利用购买力平价修正这一标准并计算了145个国家友台美议员坐不住了欲抢救台剩余邦交国
在不同年份的中等收入者比重。按照这个国际可比较的标准,发现中国2013年中等收入者比重为16%,而在可比较标准下,法国同年中等收入者比重为45%,比利时为49%,卢森堡为53%,芬兰为57%,欧盟15国的平均值也高达42%。总的来看,在国际可比较的标准下,发现我国当前中等收入者比重偏小,与不少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仍是低收入群体偏大的社会分配结构。 (二)设定中等收入者比重达到过半的目标 一般来说,中等收入者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稳定渐进的工业化力量。中等收入者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确立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战略,明确中等收入者比重增长的目标,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的全局,对于协调重大利益关系、形成广泛的改革共识、提振社会对改革的信心,意义重大。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收入差距高位运行、消费贡献低迷等问题持续存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仅可以为缩小收入差距和扩大消费比重问题提供出路,而且对于经济社会“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保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只有以各种标准衡量的中等收入者超过社会群体一半以上时,收入结构、分配秩序和社会流动性才能与成熟经济体保持一致;也只有超过一半的成员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时,整个经济社会的治理也才能保持稳定。综合来看,虽然界定标准还存在争议,但作为一个引导性指标,我们需要提出中等收入者比重达到过半的目标。 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着力点 (一)提低而不是限高才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出路 由于我国低收入者人数仍然很多,未来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根本着力点还在于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其进入中等收入者,而不是把高收入者的收入拉下来从而成为中等收入者。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仍有3046多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在2020年能实现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那么就会有一部分家庭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再加上还存在大量的其他低收入者,如果未来能实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政策等,就有可能把相当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提到中等收入者中。最重要的是,过去几年的政策经验表明,提低是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最为有效的手段,各种惠农资金、转移补贴和社会托底政策使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水平持续走低。所以说,材料拉力试验机的使用方法
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未来政策的核心还在于“提低”这个方面。 (二)农民工是未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主要来源 在劳动力资源充分流动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8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约占全国劳动力数量的35%。同时,农民工的收入在过去经历了快速增长态势,部分高收入农民工已经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门槛。2015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275元,其中农民工最高20%收入组的月均工资已经达到8630元左右,实际超过以各种标准定义的中等收入者门槛。可以说,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相当部分农民工的收入已达到中等收入的门槛,这使得农民工是未来中等收入者增加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政策上,未来要把农民工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提高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力度,从而使得农民工具有稳定的收入增长来源。 (三)要防范中等收入者掉入低收入群体 不管从何种角度看,当前我国中等收入者占比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未来政策的核心,除了要进一步“提低”让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外,更重要的则是要稳住已经存在的中等收入者。从收入流动性的研究发现,当前有一部分中等收入者掉入到低收入者,其中主要是因病致贫、因学返贫所导致的,当然各种意外冲击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中等收入者又重新回到低收入群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等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政策的托底保护,应该是未来政策的核心。同时,要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优化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而且,要清理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政策,逐步取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防范农民工失业返乡所带来的收入增长中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稳定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四)进一步增强中等收入者的作用贡献 总体来看,中等收入者是消费的主力军、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然而,在我国的实践中,中等收入者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中等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并不太高,其边际消费倾向仅比平均水平约高出2个百分点;而且,中等收入者的法治意识也并不太强,行为模式也并不比低收入者明显更优。这就使得本来存量上就并不高的中等收入者,就更没有发挥出他们应该要起到的作用。在未来,政策上要把增强中等收入学生数百辆自行车被扔土沟
者的获得感、存在感和安全感作为核心,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托底来减少他们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达到增强自主意识、提升边际消费倾向和稳定行为模式的目的,并进一步提升中等收入者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边际贡献。 (五)提高财产性收入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重要途径 对于中等收入者来说,财产性收入通常都构成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当前,美国中等收入者的财产性聚集培育用好人才第一资源
收入占比达到20%左右,日本占据24%左右,而瑞典则能达到30%左右(Kharas,2010)。相对来看,2016年我国中等收入者的财产性收入占比只有7%,而低收入者的占比则仅有3%左右。所以,未来要扩大并稳定中产收入者的重要着力点就是,要逐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深化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宜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拓宽城镇居民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保险等财产性增收渠道;同时,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村居民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 (六)以全面改革推动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 收入是结果,但深层次原因则是产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各种相关的政策。因此,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必须要从经济社会的战略视角去看待,要从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宏观视角去理解。中国过去长期实行低端的产业结构和廉价的工业产品,通过进出口帮助其他国家创造了大量的中产者,而自身仍然停留在产业和收入水平的低端,因此要扩大中等收入者,就必须要从源头上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中高端就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中等收入者的就业和产业结构支撑,也才能有效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公布对接雄安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进入到快速提高阶段。在经济增速下滑和社会稳定风险增加的背景下,未来必须继续提升中等收入者比重,这需要从全面改革视角来推动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首先,大部分经营者都是中等收入者,因此通过简政放权、支持小商小贩的就业条件和改善营商环境就非常必要。其次,每次股市的大起大落,几乎都是对中等收入者的一次洗劫,房价过快增长则几乎把整个年青一代从中等收伺服液压万能试验机常见参数介绍
入者拉入到低收入阶层,因此,必须要稳定宏观政策,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从而防止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给中等收入者带来损害。再次,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高昂的生活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中等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严重制约了工薪阶层积累财富的能力,所以,有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政策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从而支持我国中等收入台当局又被断交台网友讽刺快甩锅给马英九
者比重稳定快速增长。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