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育儿亲宝

孩子过早独立是另一种拔苗助长?

2017-02-24 07:05:22

  现在有1种“教育方法”渐渐流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越早越好。更多年轻的父母感遭到独生子女“性情脆弱”、“依赖性强”的毛病,希望孩子从小锻炼能力和素质,也特别警惕本身及家中老人“溺爱、娇惯”的偏向。

  随着“奥数比赛”、“英语考证”逐步降温,愈来愈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分数以外的能力,更有妈妈反其道行之,推重独立教育、吃苦教育,觉得这才是培养英才的必由之路。每当家长自豪地宣称,“我家孩子1诞生就自己睡”,“我家孩子上下学从不用接送”,常常会得到别的家长羡慕的眼神。但当妈妈们纷纭夸耀自己孩子的独立能力时,是不是视察1下内心,培养孩子独立的初衷是怎样的?而让孩子过早独立,是不是是另外一种拔苗助长?

  缺爱的孩子,也没法给他人爱

  蕊蕊妈妈信奉“科学豢养”,绝不溺爱孩子。蕊蕊今年10岁,几近从1诞生开始,她就用各种方法训练女儿的独立性。蕊蕊在婴儿期就是独自睡1张床,1个房间;从小时候饿了要喝奶,到长大了想买个娃娃,都要实行“延迟满足”,没有痛痛快快地给予过;小学12年级,蕊蕊就要过马路去小超市给家里“打酱油”,自己上下学——学校离家其实不近,需要换乘公交车;1放寒暑假,蕊蕊更是要参加各种训练营,或是单独送回农村老家,几近1天都不在家待着……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蕊蕊在家也愈来愈待不住。1放假就想出去玩,同时,越到假期,和妈妈的相处就变得越困难了,容易吵架,引发冲突。

  “当你不陪孩子的时候,孩子渐渐也就不想陪你了。”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说,“儿童的1切都是在模仿成人,父母怎样对他,她也怎样对待他人。1个人不可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从小缺爱的孩子怎样给他人爱?”

  多年培养的结果,蕊蕊的自理能力非常强,也显得比1般孩子成熟,和同班女生玩不到1块儿,只是入迷地玩iPad,或看电视综艺节目。

  她关注的话题也比较成熟,当其他小女孩还在关心童话里的王子公主,她会问妈妈的同事:“如果你公婆春节要来你家过年,你是否是觉得特别难熬”?

  尹建莉说:“过早独立的孩子常常早早丧失了童真。或许家庭经济环境不错,但家长人为制造了复杂的生存环境,迫使孩子早早成熟。就像在丛林中独立生活的小动物,需要时时保护好自己,缺少安全感,敏感多疑。”

  过早训练孩子独立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

  阳阳是个女孩,今年刚上1年级。小时候,阳阳想跟妈妈在1个床上睡,不行,妈妈乃至疏忽阳阳的哭泣,哭到半夜都不行。渐渐地,阳阳不哭了,变得愈来愈“强大”。从上幼儿园开始,阳阳就表现出极强的控制欲,“你1定要跟我玩,不准跟他人玩”。如果不跟她玩,便可能产生打架事件。

  尹建莉说:“这些家长表面上没有溺爱孩子,但实际上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依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孩子妈妈疏忽孩子的需求,就是在控制孩子,是用强权手段达成的。孩子从妈妈身上也学到了控制。这样的孩子常常陷于自卑,而自卑的孩子1旦发现自己能够控制他人,就可以在控制中找到自我价值,陶醉其中。

  其实阳阳有1个患自闭症的哥哥,妈妈希望她长大后能肩负照顾哥哥的重担,所以想把女儿培养得强大。

  “这样的家长太急于把孩子训练成社会人,潜意识中是在推辞自己的责任,要把孩子推向社会。”尹建莉说,“成人疏忽儿童的自然需求,不断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拔苗助长。过早训练孩子独立,最多只是让他看上去取得了小小的生活能力和生存技能。家长喜欢根据外部的、可量化的东西来衡量自己的行动,而疏忽孩子内心的感受。坏情绪就像慢性中毒,会在孩子体内积淀,成为1种病灶。”

  孩子只需要爱,不需要别的

  1本名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日本畅销书曾风行1时。该书作者是1个日本家庭,妈妈千惠在女儿阿花5岁时因癌症离开人世,在她得知自己行将不治的时候,教会了女儿做饭、洗衣和洒扫等家务活,然后“死而无憾”。由于母爱、萌娃等元素,在社交媒体上赚足了眼泪。

  但尹建莉自始至终都在想1个问题:1个45岁的孩子还非常弱小,如果妈妈真的得了癌症,难道不是应当教爸爸怎样照顾孩子,或找1个好的监护人?妈妈教会孩子做饭,是打算让这个孩子孤立生活,在她去世后就每天给自己做饭吗?

  尹建莉说:“这是把短见和矫情当做好事来宣扬。妈妈最多培养了1个好的家庭妇女,却没有站在1个孩子的角度斟酌问题。孩子只需要爱,不需要别的。”

  尹建莉强调,人的基因里潜藏着要独立的欲望,这是人的天性,不用担心孩子不愿意独立;相反,不能独立的孩子常常是由于初期毛病的教育。

  “就像奥数训练,本身是中性的,但如果孩子不喜欢奥数,非得训练就是错的。种种培养孩子独立的方式也是如此。比如夏令营,孩子乐意参加就好,可以过1过集体生活,交交朋友,但如果把夏令营的训练当做目的,引发孩子的痛苦就适得其反。衡量标准,就是孩子喜不喜欢。”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