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文化

全国可移动文物“摸清家底” 建立文物身份证制度

2017-05-07 17:25:39

全国可移动文物“摸清家底” 建立文物身份证制度

发布会现场。

  7日下午,第1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发布会上公布了普查工作的主要成果。刘玉珠表示,普查期间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气力、12.45亿元经费,调查了102万家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总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纳入普查统计的各级档案机构的纸质历史档案8154万卷/件。

  据介绍,第1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从2012年开始,普查范围包括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

全国可移动文物“摸清家底” 建立文物身份证制度

山东省邹城市普查究工作人员进行文物影象收集。国家文物局供图

  截至2016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通过普查验收,普查工作整体完成,建立了全国统1的可移动文物名录和藏品信息资源库,并逐渐向社会开放,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服务。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的5个省(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市、陕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而依照文物种别统计,数量最多的5个种别分别是钱币、古籍图书、档案文书、陶器、磁器。按文物级别统计,珍贵文物总计3856268件,数量占比6.02%。

  “普查除对文物本体信息进行逐项登记外,还对收藏单位情况、文物保管条件同等时展开了调查,全面摸清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刘玉珠说,普查也建立了各省级文物质源目录和文物质源地图。

全国可移动文物“摸清家底” 建立文物身份证制度

2014年9月青海果洛州甘德县龙恩寺,普查队员和僧侣齐心协力、认真展开该寺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国家文物局供图

  本次普查工作中还发现了1批重要文物。据刘玉珠介绍,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增量主要来源于两类单位,1是1些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进行了全面清算、登录。2是众多各行业的国有单位和宗教场所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如故宫博物院新登录1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录的考古出土文物超过10万件,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全的《永乐南藏》经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南大学学在普查中认定各类文物数万件,新疆认定2万件反应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

  这次普查工作也建立了文物质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刘玉珠指出,普查收集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建成国家文物质源数据库,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基本建成。普查依照统1标准为每件文物赋予永久、唯1的22位数字编码,建立起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1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文物质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

全国可移动文物“摸清家底” 建立文物身份证制度

山西省博物院普查人员丈量文物尺寸。国家文物局供图

  刘玉珠同时介绍,本次普查也全面夯实了文物基础工作,普查制定文物藏品登录规范,建立了10余项标准,文物定名、断代、计量、分类等15个核心内容首次实现全国1体化,“同时,初步建立可移动文物数据社会服务和同享机制。各地举行普查相干展览1901个,展出文物35.7万件,参观总人次到达1.5亿。普查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逐渐向社会公然已登录文物基本信息和图片,提供查询、检索等服务,目前各地向社会开放的文物质源信息达228万件,普查建立的网上同享平台已向社会开放普查文物信息40.8万件”。

  介绍了本次普查工作成果后,刘玉珠特别强调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1是推动各级政府落实文物质源管理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责任,加强基层文物行政部门在文物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各地改良收藏单位文物保存环境和条件,加大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争取将普查中已登录文物全部纳入保护范围。

全国可移动文物“摸清家底” 建立文物身份证制度

国家文物局专家数据审核。国家文物局供图

  “2是建立涵盖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文物登录制度,加强文物质源管理。在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及第1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掌握国有文物质源数量和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通过建立文物认定、收集登录标准和信息更新完善机制等,实现文物质源统1和动态管理、定期统计和发布、社会同享。”刘玉珠说道。

  “3是创新资源利用手段,增进文物活起来。将第1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建立的文物质源登录统1平台打造成开放同享平台,延续向社会开放普查登录文物信息。”刘玉珠表示,“支持各收藏单位依托普查统1平台,实现信息同享,展开联合研究,共同策划展览,增进大型收藏单位文物质源和展览向基层博物馆活动,鼓励各收藏单位之间展开馆际藏品交换,进1步提高文物展现利用率。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化的气力,支持社会资源参与合作,展开文物内涵发掘和创意设计,积极探索创新文物质源同享途径。”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