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健康

究竟什么样的中药最好?这些药材密码你知道吗?

2020-10-20 13:44:51

巴豆﹑巴戟天﹑蜀椒﹑秦皮﹑秦椒﹑吴茱萸……这些中药名字上,可以看出中草药浓郁的产地色彩。

我们都知道好中药讲究“道地”二字,但是要想形成道地中药材,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讲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赵中振教授介绍道。

究竟什么样的中药最好?这些药材密码你知道吗?

寻根溯源:形成道地药材原因很多

早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就最先指出了药物产地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形成道地中药,原因有二。赵中振教授表示,第一个方面就是种植的原因。我们有一句俗话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大豆肯定出不了玉米。国家也要求要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办法。

第二个原因是受到环境的影响。李时珍认为,“性从地变”,产地不同,药材的性质必有所区别。赵中振教授举例说:比如说“川芎”这味药,川芎已经点出了它的产地——四川。川芎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主要栽培于四川都江堰、彭州等地,产量大,药用历史也很悠久;如果这个药栽到江西抚州,到那个地方,虽说“抚芎”个大、肉肥,但其挥发油和川芎嗪的含量都低于川芎。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代,当年有人曾尝试将人参栽到了海南岛,结果人参是长出来了,长的似萝卜,里面的有效成分很低。红景天生长在青藏高原,在缺氧的环境里,产生了很多抗缺氧的元素,如果移植到平原,氧气足够,这些物质自然就长不出来了。在顺境、在温室里就没有了。

日本也曾尝试将甘草引进,但日本列岛土壤非常湿润,栽出来的甘草细细的,尝起来都不太甜了。要知道,所谓植物体内的有效成分,是生物在成长过程,为了维护自身生存产生的抗逆境因子,这些有效成分,不是为人类产生的。

野生VS人工:孰好孰坏不能一概而论

“到底是野生药材好还是人工栽培的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像野生的苹果,现在谁还会去吃呢。”赵中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举个地黄的例子,现在野生地黄是没有人用的。在北京的地坛公园里,就生长着很多野生地黄。白居易曾有一首地黄诗,诗中描写了贫苦农民,采地黄卖给富贵人家喂马谋生。“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说的是,您的马吃了地黄,皮毛都会放光。也就是说,野生地黄一般是给动物食用的。

从外观上看来,野生地黄比人工种植的要细一些。从疗效上讲,野生地黄的疗效没有种植栽培的地黄疗效好。地黄经过长久以来的人工栽培,种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关于地黄的栽培方法,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千金方》中便有记载,李时珍也提到“古人种子,今惟种根”。所以,不能一概而论野生草药就更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产量问题,现在野生地黄有限,人工种植更能弥补产量的需求。

地黄药用,除去人工栽培成功之外,在长期的实践中,还形成了一些和质量密切相关的加工方法,比如不同的用药规格。鲜地黄可以吃,也有干地黄,还有九蒸九晒炮制出的熟地黄。

良心种植:种药不能像种菜,化肥农药一起上

“中药材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且多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同一药用植物重茬连作,会导致中药材发病率剧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之前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为克服连作引起的土壤养分失衡及病虫害频发问题,一些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致使中药材的农残和重金属含量超标。

郭兰萍认为,重产量而轻质量,种植过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生长调节剂等做法,造成中药材质量和安全下降。如常用来泻下的大黄,野生生长需5—10年甚至更长,而人工种植时大量使用化肥,使大黄迅速生长,不到年限在产量上就能满足采收,但药效却大大降低;润肺止咳的麦冬,原生境为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阴湿处、林下或溪旁,现人工种植于大田,大量施用多效唑、膨大素等生长调节剂后,干重亩产可以从70公斤增加到200多公斤,有效成分也普遍降低。

要注意,种植中药材不能跟种菜一样,不顾质量只顾产量,化肥农药一起上,这对于中药的药效将会有很大影响。对此,2019年10月20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严格中药种植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同时,规划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引导资源要素向道地产区汇集,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探索制定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激励政策。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实施,对于道地药材的传承与保护,标准化进程会越来越快。

来源于健康时报网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