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品牌动态

夏普深陷亏损泥潭鸿海拟收购 或成郭台铭拖

2017-02-02 12:48:04

  原标题:夏普深陷亏损泥潭鸿海拟收购:或成郭台铭拖

  夏普能屈从郭台铭吗

  依照家电圈网的说法,在郭台铭3番5次要收购日本夏普公司的背后,1方面是郭1直具有从制造商向品牌商、零售商转型的梦想,不甘于做制造业的“美男子”;另外一方面则是郭看中了当前全球彩电业正面临着1轮洗牌与重组机会,想利用夏普的品牌与技术谋求乱中取胜,成为全球彩电业的“雄狮”。但是这1切,却取决于夏普的卖不卖。

  近日,据日本媒体报导,鸿海拟出价3000亿日元(约190亿港元)收购深陷亏损泥潭的夏普。

  在接受日媒采访时,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言辞高调,称“只要我来经营,夏普两年内扭亏,第3年盈利”。不过有个条件,就是“以夏普社长高桥兴3为代表的管理层全部要下台”。

  郭台铭的喊话可谓霸气10足,但外界对其3年盈利的说法观点不1。

  有业内人士认为,以郭台铭强硬的行事风格,对目前的夏普来讲,并不是是坏事。“我们知道,夏普1直转型,却收效甚微的缘由与其公司管理模式息息相干。郭台铭完全改革,也许真的能让夏普摆脱之前的窘境。”家电行业分析师李青对记者直言。

  不过,在外媒看来,郭台铭的表现仿佛有些“不自量力”。

  《华尔街日报》报导称,靠代工起家的鸿海,在智能手机和电脑销售下滑之际,想要寻求多元化的发展,但如果把夏普全部吃下来,恐怕后者“惨不忍睹”的面板及家电事业将拖累鸿海的事迹。

  但是,不管外界看法如何,作为被收购方的夏普目前还在评估多种重组方案,没有肯定的说法。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对记者指出,夏普有可能会把企业卖给郭台铭,但也存在较大的不肯定性。“1方面鸿海抛出重金,高溢价收购夏普,成为夏普众多谈判对象中出资最高的买家,让夏普很是心动;另外一方面,夏普又遭到本土企业的压力,若将核心技术卖给中国,会影响液晶面板市场的主要格局,陷日本于不利”。

  砸钱收购

  鸿海对夏普表现出兴趣,其实不是头1回。

  早在2012年,鸿海便出资入股了夏普旗下的第10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工厂(SDP)。

  SDP的前身是夏普于2009年投产的第10代液晶面板生产线。10代线主要生产60英寸以上的大型电视机面板。此前,由于定单不足,开工率1度下降到30%。

  2012年,夏普在遭受历史巨亏后,接受了鸿海以660亿日元的价格取得10代线37.6%的股分,与其持股比例相同。从此,两家企业共同经营10代线,并各掌握10代线的1半产能。10代线也因此改名为堺显示器公司,以示脱离夏普。

  2015年12月17日,日媒消息称,夏普就出售其持有的SDP股分,与鸿海进入了谈判阶段。据了解,鸿海此前便1直希望能把对SDP的出资比例提高到50%以上。

  但随后,夏普就发布官方声明否认了与鸿海谈判出售10代线股分的消息。

  不过,这其实不能禁止鸿海想“吞下”夏普的野心。

  2015年底,鸿海抛出3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1亿元)全资收购夏普的提案。以后,又有日本媒体报导称,鸿海将并购夏普的价码增至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9亿元)。

  消息称,鸿海之所以提出高溢价收购,不单单是为了夏普的液晶业务,而是希望对夏普进行整体收购,以取得面板和家电等领先技术。

  据推测,鸿海应当是目前夏普诸多谈判对象中出资最高的买家。而对鸿海来讲,5000亿日元的报价其实不困难。

  鸿海去年3季报显示,其前3季度税后净利为939.33亿元新台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7.25%。而截至去年第3季度末,鸿海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余额为6472亿元新台币。

  分析指出,鸿海的出价比夏普目前的市值高50%,凸显鸿海团体希望以较高的出价,在收购谈判中占据主动权,鸿海同时承当夏普7600亿日元债务,以博取夏普董事会的支持。

  在贺在华看来,鸿海若是成功收购夏普,即可获得后者面板、家电技术,从而提高鸿海本身实力。

  尽人皆知,鸿海团体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商,最近几年,鸿海1直期望向上延伸产业链,进入液晶面板领域。

  赛迪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郭简对相干媒体指出,鸿海有庞大的终端定单,对液晶面板的需求量非常大。另外,鸿海正在向组装加工的上游产业延伸,夏普的氧化物等技术,对鸿海的布局有益。

  而针对鸿海5000亿日元投资1事,夏普相干负责人对媒体表示,“这不是夏普发表的内容”。关于液晶事业构造改革,还在同多家企业商谈的阶段,没有已决定的事实。

  或成拖累

  对这次收购,郭台铭不但态度强硬,而且非常自信。他宣称,两年时间可让夏普扭亏,第3年就可以开始赚钱。

  可见,鸿海不但对出资夏普充满兴趣,更是对改变夏普的未来充满信心。郭台铭的信心从何而来?

  贺在华表示,郭台铭对改变夏普亏损的信心来源很明确。“1方面,鸿海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代工厂商,具有广泛的业务来源,其资本实力雄厚,如果并购夏普成功,鸿海业务范围和生产技术都将提高,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另外一方面,夏普业务下滑主要受智能手机市场影响,而夏普企业本身还具有较大潜力”。

  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

  《华尔街日报》指出,如果鸿海真的入主夏普,恐怕是不自量力之举。目前夏普的净负债仍高达5640亿日元,几近是夏普市值的两倍,这将成为鸿海的拖累。

  与此同时,李青认为,作为被收购的1方,夏普是不是能“屈服”于鸿海的强硬态度也是未知数。“对夏普来讲,除鸿海,他们也许还有别的选择”。

  有消息人士指出,由日本政府支持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INCJ)也成心收购夏普,出价在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7.6亿元),不过可能要到明年3月才会敲定。

  过去,INCJ斟酌分拆夏普个别事业,并把夏普液晶面板部门,与日本显示器公司(JDI)合并。目前INCJ已改变想法,希望保存夏普所有事业,如液晶、家电与太阳能等部门,然后注入新资金进去,并全面整理夏普,可能选项包括,终究把夏普家电部门与东芝等本土消费电子业者合并等。

  技术之争

  在业内人士看来,扯开鸿海收购夏普的“外衣”,终究还是归于1场核心技术之争。

  李青直言,这场收购已被看成是中日之间关于核心技术优势的1场博弈,成功与否将关乎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的1次新布局。

  “直观来讲,鸿海如果并购夏普成功,那末就有了追逐日韩的技术优势,未来在全球市场中,也会取得更高的市场话语权。”李青指出。

  回保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历史,主要是韩国、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韩国和中国液晶面板业务的突起,日本的液晶面板产业开始逐步落后,不过在技术上仍然具有领先地位。

  到2009年,大尺寸液晶面板产量前5名已没有日本企业。日渐衰落的日本液晶企业索尼、日立、东芝与半官方的产业革新机构在2011年组建了JDI,致力于中小尺寸显示屏的研发,与夏普1起位居全球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市场12名。

  鸿海2012年计划入股夏普,看中的正是夏普的IGZO(铟镓锌氧化物)技术,IGZO被视为唯一可以与3星AMOLED相媲美的技术。这样1来,鸿海的盘算也很清晰明了——并购夏普将能迅速拉近与3星的技术差距。

  同时,作为苹果的代工厂,鸿海也希望苹果能采取自己的液晶面板,这样将能为自己在争取下1代iPhone的定单带来优势,也能增加利润。业内消息称,iPhone 7还没有肯定会用AMOLED还是IGZO液晶屏。

  而对日本来讲,许多相干厂商不希望夏普的先进面板技术流落海外,影响日本产业竞争力。

  日本方面也表示,IGZO是日本液晶产业的希望,日本经济产业省欲禁止夏普的液晶技术流向海外,双方给出的支援内容和收购价格或将成为终究决胜的关键。

  但夏普是不是能够等到那1天?在过去1年中,夏普堕入了液晶面板低迷和债台高筑等窘境,已向几家债权银行申请资金支援。虽然夏普从年初就采取许多措施自救,包括重组、裁员和出售大阪办公楼等,但都杯水车薪。因而可知,留给夏普的时间不多了。来源:国际金融报 记者夏妍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