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品牌动态 >> OLAY

行业倒闭并购比比皆是

2019-03-18 11:03:21

导读:近两年,整个智能穿戴行业弥漫着“挣扎”的身影,包括红极一时的Jawbone,科技巨头英特尔等。如今,可穿戴设备已无法成为科技产业的重磅产品。

近日,可穿戴设备厂商Fitbit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Fitbit在一份声明中称,作为业务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将裁员110人。

近两年,整个智能穿戴行业弥漫着“挣扎”的身影,包括红极一时的Jawbone,科技巨头英特尔等。如今,可穿戴设备已无法成为科技产业的重磅产品。即使运气很好,可穿戴设备也只能成为小众产品,被健身爱好者或者喜欢用手腕接受邮件的极客使用。随着资本泡沫的破裂,智能穿戴行业寒冬已至。

行业倒闭并购比比皆是

智能穿戴厂商这两年过得都不算好。去年年底,智能穿戴行业巨头Fitbit收购了竞争对手Pebble,这意味着Pebble这家以众筹方式起步的品牌将正式消亡。Pebble号称智能手表鼻祖,曾经创造了智能手表上线1小时筹资100万美元的众筹神话。时至今日,Pebble的全部运营工作将被停止,大部分员工离职,一些价值不高的设备将被卖掉用以抵债。

然而,收购Pebble的Fitbit日子也不好过。近日Fitbit又传出裁员的消息,据了解,Fitbit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业务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公司将裁员110人。Fitbit日前预测其第四季度设备销售量将为650万,营收将在5.72亿美元到5.80亿美元之间,而此前预期的营收在7.25他的苦恼又岂是穷人所能理解的亿美元到7.50亿美元之间。据了解,受裁员消息影响,Fitbit股价在近日美股早盘中跌幅一度达到14.22%,最低达到6.18美元,相比之下,2015年6月Fitbit上市时的股价为20美元,2015年这一数字甚至一度达到了50美元,公司近一两年的市场表现可见一斑。

对于几年前还趋之若鹜的诸多智能硬件厂商,这个冬天来得实在是快了一点。近年来,可穿戴行业的坏消息可谓是接二连三:微软方面则暂停智能腕带的销售;英特尔或将收缩可穿戴设备业务;而AppleWatch第三季度的销量同比暴降71%。而早在2015年年底,同为可穿戴设备巨头的Jawbone宣布裁员15%,且关闭了位于美国纽约的办公室,不难看出市场的变化莫测。

行业泡沫逐渐消减

可穿戴行业资本吹起的行业泡沫正在削减。市场分析机构IDC去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可穿戴式设备的“总体出货量较2015年同期大幅缩水51.6%”,而其中大多数的都是利润相对较低的智能手环。设备不赚钱,资本不输血,

厂商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了。

“鸡肋”似乎已经成了可穿戴设备的一个代名词,尤其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这两个占领了绝大市场份额的产品。IDC公布的报告称,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手环尚占据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一半市场份额,然而到了第二季度,智能手环的品类已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了。IDC甚至预测称,2020年,智能手环在可穿戴市场中的份额将下降至28.5%。智能手环的悲剧恰好折射出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通病:用户粘性不足,产品迭代缓慢。

从用户的角度分析,智能穿戴产品并非用户的刚需,这是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全民普及的一大瓶颈;与此同时,在智能穿戴行业中,相对畅销的是智能手环,但因期利润相对较低,而单一的生产可穿戴设备目前很难获取利润,整个行业正逐步成为厂商、时尚厂商吸引用户的附属;除此之外,智能穿戴设备要么不美观、要么需要一天一充电,或是因为概念过于前卫但技术无法实现,最终导致消费者在尝鲜后远离。

转型势在必行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智能穿戴厂商都已成为昨日黄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有不少厂商十分活跃,比如因小米手环而声名鹊起的华米科技,算是智能可穿戴领域的一个成功者。

近期,面对Pebble的贱卖,华米科技CEO黄汪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黄汪认为,欧美智能硬件公司因为远离中国这个供应链、制造中心,因此研发效率低下,成本控制能力差。可见,碧海晴天可穿戴厂商如果想在智能硬件领域闯出一片天,团队应该尽量离供应链和制造中心近一点儿,招募扎实靠谱的硬件团队,告别抄袭,深度挖掘消费者的需求,这才是成功的根本。

除此之外,Fitbit通过这次裁员,给我们传递出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在可穿戴设备产业中,接下来将会从单一的产品销售阶段进入到大数据在我们置身的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挖掘阶段。而这些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挖掘并不局限于Fitbit的数据挖掘模式,将会衍生出更多的大数据商业价值挖掘模式。其中包括为一些专业的训练人员提供分析报告,或者是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与指导建议,以及为相关的企业提供相关的数据报告,以及相关广告的植入等,这将会是接下来可穿戴设备产业新的利益获取方向。

高烧不退 浑身发热
孩子积食口臭便秘
投标标书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