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保险

旺旺千亿市值蒸发 台资遭遇集体危机

2017-02-03 13:46:01

从2015年初到上周末,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旺旺(0151.HK)已101次在2级市场回购股票,累计耗资超过30亿港元。不管是回购次数还是触及金额在香港市场均名列前茅。但延续的回购并没有禁止旺旺股价的延续下跌。中国旺旺11月份的总市值徘徊在600亿港元左右,较2014年的峰值已蒸发超过1000亿港元。

与康师傅、高鑫零售等众多台资背景的零售与消费品巨头1样,旺旺当前正在遭受着事迹降落和市值缩水的两重压力。斗转星移,曾坐拥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台资巨头们,仿佛步调1致的遭受集体窘境。

天时地利人和 :依托大陆市场 旺旺缔造千亿零食帝国

中国旺旺起源于台湾宜兰,于1992年正式投资大陆市场,成为最早在大陆注册商标的台湾公司之1。

与较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康师傅、统1等台资消费品牌1样,旺旺遇上了90年代初以后长达20年的大陆消费市场大爆发。2004年时,营业收入即超过40亿人民币,这距离旺旺进入大陆市场不过10年多时间。

2008年,中国旺旺在香港主板上市。由此构成大股东在台湾、市场在大陆,上市在香港的“两岸3地”模式。其实,这是诸多台资巨头的典型架构:康师傅、统1、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乃至富智康(富士康子公司)等均采取这1模式。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1模式可谓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台企1度领先的管理和经营水平、香港资本市场便捷的融资渠道与大陆广阔市场相结合,使得台资巨头们迅速攻城略地,并创造财富神话。除此以外,台资还在诸多地方享受各种“招商引资”优惠和明里私下的照拂。

财报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3年,中国旺旺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增长了6倍多。巅峰时期的2013年,营收折合人民币超过230亿元,净利润过40亿元。下图是面包财经根据财报数据绘制的中国旺旺营收与净利润变化趋势:

中国旺旺营收与净利润变化趋势

名义上,旺旺还具有海外市场,但大陆几近贡献了全部的收入和利润。2004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旺旺来自大陆的收入合计折合人民币超过1700亿元,占其全部收入的97%以上。

登陆港交所以后,旺旺的股价走势1度气势如虹。从2008到2014年,总市值由最低时的不足300亿港元,上涨到最高超过1700亿港元,成为港股总市值最高的消费品公司之1。

依托内地市场,同1时期,康师傅和高鑫零售等台资公司的营收和总市值前后都创下记录。在2006年至2015年期间,康师傅收入增长了4.48倍。其中来自大陆的累计收入折合人民币超过4400亿元,占总收入的99.15%。高鑫零售的收入在2008年至2015年之间增长了5.54倍。其中来自大陆的收入接近5600亿元,占总收的99.71%。

2013年前后,3家公司总市值均超过1000亿。“两岸3地”模式的台资消费和零售巨头集体进入光辉期。

风云变幻 套路失灵:台资巨头遭受集体窘境

中国旺旺的“旺季”在2014年戛但是止。当年营收轻微降落约1%,而净利润则下跌11.15%。尔后,旺旺走向低谷。康师傅与高鑫零售在前后出现营收增长放缓乃至利润下滑。

旺旺利润下滑有诸多缘由。除大陆宏观经济放缓以外,品牌老化外、国内商品同质化竞争的剧烈、国外品牌食品的冲击和中国儿童数量的锐减都对事迹构成压力。

纵观旺旺、康师傅和统1等台资品牌在大陆市场拓展的策略,可以概括为铺渠道、打广告、扩品类的3板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类打法看似简单粗鲁,但却简洁有效。以致于康师傅这样的公司在上市后10多年间年报格式几近不变,每一年均开篇强调渠道,并对营销和品类扩大不遗余力的阐释。

但最近几年,伴随着内地市场饱和、人口结构变化、零售渠道变革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传播渠道变化,这些曾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套路日趋遭到挑战。

以旺旺为例。其具有米果、乳品饮料和休闲食品3类产品线。今年上半年,旺旺除老业务米果收入轻微上涨0.8%外,乳品饮料业务与休闲食品业务收入分别减少18.5%和11.1%。

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中,旺旺还在依托着1些“老产品”贡献利润,创新能力明显不足,1旦老产品下滑就对整体事迹构成打击。

比如已推出多年的“旺仔牛奶”。旺仔牛奶占乳品及饮料类收益的 90%,而乳品及饮料业务收入在今年上半年的整体营收中,占比约为48.2%。在今年上半年,由于大环境疲弱,外加行业去库存削价促销和常温酸奶竞争的影响,这部份收入较去年同期下跌17.4%。财报显示,中国旺旺的营收与净利润自2014年开始下滑。2014年和2015年净利润分别下滑11.15%和7.33%。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康师傅身上,已面世多年的“红烧牛肉面”仍然是康师傅的主打产品。饮料业务除前几年接手百事可乐中国区业务,进行了大范围的渠道整合以外,也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在2013年以后,康师傅的营收和利润延续下滑,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更是狂跌超过6成。

康师傅、旺旺和高鑫零售等诸多台资品牌的股价在最近两年集体狂跌,纷纭腰斩。3家公司总市值较高峰时期已跌去3000多亿港元。

光阴似箭,风云变幻。回购过去几10年台资在大陆零售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表现,可以明显的看出:最近几年台资巨头所遭受的窘境并局限于单价公司,也不局限于单个行业。

台资的集体危机,真的还有化解之道吗?

文/谱少金腾

TAG: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